VR 頭盔/眼鏡是什麼?Cardboard 跟 hTC Vive 又到底差在哪?
在科技業界內有很多人把今年稱為「VR元年」,不只 hTC、Oculus 或 PlayStation 都在今年推出他們的旗艦 VR 頭盔、Google、Facebook等網路巨頭也紛紛在他們的開發者大會上高舉著VR大旗。不只如此,台灣在今年也成立了「TAVAR」協會,要幫助台灣建立起 VR/AR 技術應用的產業生態圈。
VR 到底是什麼?
INISIDE 曾轉載 VR 幼幼班《一次稿動虛擬實境VR、混合實境MR、擴增實境AR》一文,裡面就對VR虛擬實境定義有詳盡的解說:利用電腦技術模擬出一個立體、高擬真的 3D 空間,當使用者穿戴特殊顯示裝置(VR 眼鏡)進入後,會產生好像處在現實中一般的錯覺。在這空間中,操作者可以藉由控制器或鍵盤在這個虛擬的環境下穿梭或互動。
再白話一點,你戴上VR眼鏡與頭盔以後,可以發現畫面都是立體的,而且不管上下左右,頭轉到哪畫面就會跟到哪,就好像你親臨現場一樣。
由於VR技術能讓有身歷其境的體驗感,目前的應用方式除了最主流的遊戲與影片以外,像 Google 與其他單位都有運用在教育上,或是賞車、看房這些以往需要親臨現場的部分。不過,目前還是以遊戲與影片為最大宗。
人人都能輕易享有的「行動 VR」
那 Google Cardboard 跟 hTC Vive 到底差在哪裡?用最簡單的方式可以大致分成兩類,一種靠手機,一種靠電腦的。像前者的代表 Google Cardboard 說穿了,就是由幾片簡單的厚紙板與兩塊凸透鏡所組成,所以VR畫面最主要的來源還是靠智慧型手機。不過既使看似簡單,但拜目前手機的陀螺儀感應度都很靈敏所賜,只要畫面清晰,體驗感已經都相當不錯了。
目前中國出產不少的VR眼鏡像是名聲不小的「暴風魔鏡」或是「VR BOX」,其實就屬這類需手機配合的「行動VR」裝置。再講白一點其實就是精緻一點、塑膠盒版的 Google Cardboard,其本身並沒有任何電子零件也沒有運算能力,不過戴起來當然是 Cardboard 舒適一點。另外像三星與 Oculus 合作推出的「GearVR」,雖然有專屬接頭,也有自己的VR Store 與簡單的互動板,但本質上還算是同一類型的VR裝置。
不過,不要乍看這類VR眼鏡構造簡單,就小看行動VR的潛力。更精準一點說,下一版的新 Android「N」將會全面VR化,推出「Daydream」這個行動VR整合平台,搭配VR APP 與互動觸控板就能玩到豐富的VR遊戲;此外 Android N 也會全面支援 Google 影片、相片、街景服務與 Youtube 等原生 Google App 的VR模式。
主打高端,畫面與體感皆栩栩如生的「主機VR」
相對於以手機為主要載體的行動型VR,像 hTC Vive、Oculus Rift 或 PlayStation VR需要與電腦或主機連線的VR頭盔就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產品。此外主機式VR與行動式另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,頭盔本身是具有「顯影」能力的。hTC Vive 與 Oculus Rift 兩者比較類似,首先電腦主機需要有良好的 3D 運算能力,除了 CPU 以外顯卡本身也要支援VR輸出(可以參考NVIDA支援VR的顯卡型號),並且還需裝設定位感應器。 PlayStation VR也是一樣的情形,只是是與 PlayStation 4 所連結。
雖然目前所費不貲,但和行動型VR比較起來最大差異就是主機式VR裝置能帶來更精美的畫面、更細緻的體驗,並且具有空間互動能力(可以偵測玩家實際走動的位置反映在VR內容中,行動型VR目前只能跟著你的頭轉)。以筆者自身的體驗來說,其深度體驗感確實是遠高於行動型VR的。
那我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VR眼鏡/頭盔?
從上面簡單的敘述來看,不難發現 hTC Vive、Oculus Rift 或 PlayStation VR主打高端體驗市場,較推薦給重度類型的玩家。目前 Oculus Rift 官方定價為 599 美元(約新台幣 19500 元),而 hTC Vive 售價更高達 28288 元台幣。至於 PlayStation VR則可能售價為 399 美元。若還要再加上組一台夠力的電腦或 PlayStation 4 主機花費更是驚人。
而 Cardboard、Gear VR所訴求的是與手機結合帶來的「輕便、簡單」的體驗。目前光在Youtube搜尋就可找到不少VR或 360 度影片可供觀賞,筆者個人會建議如果是剛接觸或對VR有興趣的讀者,可以試著買個 Cardboard(拍賣網站不少,價格百元以內就有,甚至可以自己動手做)或是暴風魔鏡類(也大概兩三百)來體驗看看把玩一番,搞不好你家附近的夜市也有賣呢。
轉貼自 INSIDE 撰文 Chris 圖 Chris